|
九江市科技局2014年工作总结及2015年工作计划文章来源:九江科技网 发布时间:2015-07-16 15:09:00 2014年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的精心指导下,我市科技工作围绕市委、市政府中心工作部署,以服务“决战工业一万亿”和“昌九一体化发展”为主线,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升级为目标,坚持创新驱动、服务发展,进一步加强科技项目管理、完善科技政策环境、夯实科技平台基础、提升科技服务水平,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,推动了创新升级和产业发展,为做大九江、开创“双核”发展新征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。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: 一、2014年开展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——九江市国家船舶配套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基地,武宁县绿色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被认定为省级基地,浔阳区津晶城科技园晋升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,船舶装备和山药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省级认定,共青城市获批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。 ——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家,同比增长140%,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71家;新增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7家,总数达到12家;1-11月份,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88.34亿元,增加值208.02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22.28%和26.46%,总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二。 ——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、重点实验室1家,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研发平台达到15家;新增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1人,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2人;研发省级以上重点新产品50个,省级科技成果登记27项,实现技术贸易合同成交额1.9亿元,入选江西省科学技术奖6项,为近年之最。 ——全市专利申请量2225件,授权量1137件,同比分别增长69.8%和29.2%,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.45件。 (一)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有了改进 一是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升级。改变以往市级项目“重立项、轻管理”做法,今年着手“抓两头、管中间”,一方面建立了市级科技项目源库,各科室按计划体系分门别类把科技项目库建起来,并制定了项目入库标准、程序,从根本上解决项目源缺乏的问题;另一方面抓项目监理和验收(鉴定),制定了《九江市科技计划项目监理实施办法》和《九江市科技计划项目验收管理暂行办法》,在管住项目立项这一头的同时,跟踪问效,对项目进行监理检查和验收(鉴定),提高科技项目成果产出率。今年,会同市人大财经委、市财政局对湖口县、都昌县、开发区等8个县(区)2013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进行了绩效检查,并对15个市级科技协同创新重大项目进行了中期监理。二是制定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。会同市财政局制定了《九江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》,创新科技经费支持方式,增加了贷款贴息、政策奖励兑现等支持方式,并对市级科技计划体系进行梳理,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,增加了对外科技交流合作和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,进一步拓宽了项目支持领域。三是积极争取省部项目资金支持。今年,我市共投入科技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056万元,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38项,争取省部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58项,经费3238万元,其中:国家级13项,经费1018万元;省级145项,经费2220万元。部分县(市、区)在争资争项上取得重大突破,共青城超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“年产30万平方米半导体封装基板产业化”获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重大项目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;恒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科技部300万元的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资金支持;星子县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项,资金近200万元,实现了该县争取国家科技项目资金历史性突破。 (二)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有了起色 一是筹建了科技资源和科技服务两个公共服务平台。为整合科技资源,提高科技服务能力,今年我局启动了市级科技资源和服务网络平台建设,通过前期到广州、苏州等地调研,制定了两大平台建设实施方案,明确了任务分工,由情报所负责科技资源平台,交流中心负责科技服务平台,思源公司负责平台系统开发和技术支持,目前,已完成科技项目申报系统开发和试运行,正在征集科技企业、科技专家、科技成果等资源库,即将正式开通运行。二是组建了一批省市科技创新研发平台。今年,我市新增九江学院“化工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”、 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“钢结构桥梁建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(培育基地)5家,九江学院“固体微结构物理重点实验室”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家,并培育和认定挪宝电器“地源热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,九江学院“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”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,截止目前,全市共建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等51家。三是打造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。今年,我市新增国家船舶配套设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家,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家(武宁县绿色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基地),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达到6 家;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(浔阳区津晶城科技园),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7家,在孵科技企业达到300多家,毕业企业48家。四是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和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。今年,恒生化纤、名派光电、钟山药业等32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,较上年增长140%,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71 家;紫环科技、九江天赐等7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,全市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达12家。 (三)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有了进展 一是积极申报了国家和省科技人才专项计划。今年,我市名派光电公司程敬远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,为我市首个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;江西制氧机有限公司张七斤、江西和倍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杨富裕等2人被省科技厅确定为2014年度(第八批)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,全市现有省科技学家培养对象5名。二是启动实施了市级科技人才培养计划项目。为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步伐,今年我局启动了市级科技人才培养计划,在市级项目中对科技人才项目予以重点支持,共资助精达公司邓军、中铁九桥王元根等科技人才重点项目4项,资金40万元。三是组织申报了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团队建设计划。组织九江学院、九七科技、707研究所等6家企业和院校所申报2015年省级科技创新团队,并争取到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1项,江西星火有机硅厂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承担的“一、三甲歧化工艺研究”项目获得省科技厅3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。 (四)科技入园和科技交流合作水平有了提升 一是开展了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对接活动。我们按照省科技厅统一部署,实施政府搭建平台、院校所提供成果和企业负责转化的“三位一体”科技对接机制。2014年,先后组织300多家企业参加新能源、节能环保、沿江经济带产业、中药产业等4场省级科技成果在线对接会,尤其是10月份在我市举办的江西(九江)沿江经济带产业线上线下科技成果对接会,省厅郭学勤书记、左喜明巡视员、赵金城副厅长等领导亲临现场指导,活动取到预期成果和较好的反响,共征集到省内外院校所科技成果498项,企业技术需求245项,实现线上技术对接270次,产生意向197次,达成意向69次,并有恒生化纤、星火有机硅厂等6家企业与中纺院、上海交大现场签订了重大项目合作协议。二是深入推进科技入园工程。通过深化政策、机构、服务、人才、项目、科技金融和知识产权“七个入园”,开展科技项目申报、科技政策咨询、专利申请保护、查新和文献检索等服务,提高基层科技部门科技入园入企服务水平。2014年,共帮助园区企业申报国家、省、市各类科技项目200多项,导入先进技术73项,引进技术人才95人,完成市级科技查新196项,代办省级科技查新25项,举办科技管理和专利业务等培训班20余期,培训县(市、区)科技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业务骨干3000人次。2014年,九江市科技局、湖口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等9个单位被省科技厅评为“科技入园先进单位”,九江市科技局张绪银、九江县科技局王芳等14人获“科技入园先进个人”称号。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开发。围绕我市重点领域、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,积极与有关企业、高校和科研院校联系,促成以企业为主体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,星火有机硅厂与上海交大、天翌光电与同济大学,中纺院共青分院与华达医用材料、赛得利、恒生化纤、兴龙实业等组建战略联盟。深化市校合作、校企协作,今年还联系九江学院、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等百名教授学者指导仙客来、博莱大药厂、美庐乳业、恒生化纤等30家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特色产品,指导武宁香榧、瑞昌山药等新品种、新种植技术产业化。 (五)科技政策环境和服务能力有了改善 一是落实了有关科技奖励和激励政策。今年,落实市委、市政府《关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赶超发展的决定》和市政府《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沿江开放开发的若干意见》等科技政策,兑现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、高新技术企业及省级工程技术中心等奖励11项、资金103万元,落实了科技进步奖励64万元,并将专利专项资金由去年的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。各县(市、区)也纷纷出台一系列科技创新奖励政策,都昌县、湖口县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《科技创新奖励办法》,星子县、彭泽县、浔阳区等出台了《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意见》等文件,并利用“4.26”世界知识产权日、五月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时机,广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、科技政策法规等知识,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良好氛围。二是提高了科技管理干部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。为提高科技系统干部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,市科技局今年建立“每周一课”业务知识学习讲课讲评互动机制,制定学习计划,加强内部交流,针对国家、省科技厅的各个科技项目的政策、精神进行宣传、解读。举办了全市科技系统和部分企业技术业务骨干知识产权、科技管理培训班各一期,提高了科技管理干部综合业务素质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。三是加大了科技服务“三农”的工作力度。按照上级统一部署,征集农业科技需求问题60余个,推荐国家级“三区”农业科技特派员60名,争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110万元,建立了国家农业科技特派员档案和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台帐。部分县(市、区)采取服务新举措,如:永修县常年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,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,由26名科技特派员组建 “三农”专家技术服务队,常年深入村组第一线,把科技直接导入基层,将科技特派员行动推上一个新台阶。 (六)产知识产权创造、运用和保护有了进步 一是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。今年我局在科技金融融合上实现破题,开展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,由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两项发明专利成功质押贷款1000万元,我局在市级科技项目中安排50万元的专项资金给予企业扶持。二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建设。今年,共青城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“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”,全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县(市)达到4家。三是组织实施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。九江市粮油机械厂、九江精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5个企业获得省级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资助。四是组织申报首批江西省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、优势示范企业和优势培育企业。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,江西旭阳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都昌县业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优势示范企业或优势培育企业。同时,建立专利信息服务平台,大力推行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试点和企业申请贯标,着力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,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端特色产品。2014年,全市专利申请量2225件,授权量1137件,同比分别增长69.8%和29.2%。 (七)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各项工作有了成效 一是加强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。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协调小组和市委、市政府的指导和高度重视下,成立了领导小组,通过学习调研,制订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和管理办法,完善了配套设施建设规划,并先后召开了4次调度会,明确了任务分工。2014年新增购置新能源私人乘用车1辆、环卫车7辆,市交通局100辆新能源公交车和市执法局部分环卫车正在落实。二是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。今年2月-10月份,按照中央和省、市委的统一部署,我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,以及局系统5个党支部、70多名党员和干部参加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重点抓好了学习教育、听取意见和查摆问题、开展批评这些环节工作,共查摆出“四风”问题29项,已整改到位27项。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进了作风转变,推动了科技管理工作落实,并且取得了好的经验做法,在江西大江网、江西科技、九江日报、九江电视台、市委活动办简报等宣传媒体上刊载了10余篇。三是完成了科技机构统计年报等科技统计工作。根据科技部、省科技厅科技统计工作部署,分别对我市2013年度地方财政科技支出、14个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、13个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以及民营科技企业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等进行了调查统计,并按时上报了年度科技统计报表和备份数据,为科技工作开展提供了基础数据。今年,局系统干部凝心聚力、同心共为,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,养成了深入基层真抓实干、奋发进取争先进位、严于律己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,我局“百千万”部门帮扶、新能源汽车技术推广、招商引资、电子政务和政务公开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、公共机构节能、文明单位创建、计划生育、国防科技动员、“六?五”普法、科技宣传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,并取得良好效果。 二、存在问题和不足 (一)科技创新投入不足。一是企业研发投入少。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近6000亿元,企业研发投入只有5.5亿元,其占比0.1%,与省科技创新指数考核对企业R&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0.5%的要求相去甚远;二是财政科技投入少。市、县两级财政科技投入离省委、省政府2%要求仍有较大差距,财税引导作用不明显,致使科技项目的支撑性和成果转化的带动性还不能充分体现。今年市本级科技项目专项经费仅为1956万元,同比只增加56万元,增幅2.95%。 (二)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明显。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与行动步调不一致,重生产投入,轻技术创新投入,研发活动开展不多,专利、技术等技术创新成果不多,产学研结合的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完善,创新环境和条件有待进一步优化。 (三)科技基础性工作不牢。科技队伍发展和创新思维不够,跟不上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,科技资源和服务两大平台建设不够完善,科技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,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化改革。 三、2015年工作计划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全会和全国、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,紧紧围绕市委、市政府做大九江的战略部署,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抓住改革、创新、服务关键词,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、推进科技能力和环境建设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发展、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、推进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、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、推进科技惠民和科技入园等八项重点任务,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,落实科技协同创新机制,促进科技创新升级,助推决战工业一万亿,为做大九江、开创双核发展新征程提供科技支撑。 (一)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。一是加强市级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绩效评价。探索科技项目择优立项和评价奖励新模式,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科技项目成果产出率。二是加大科技项目实施监理力度。建立和完善科技计划立项、监理检查和跟踪问效机制,建立科技项目管理责任制度,实行项目管理月报、半年报制度对项目实施实行全程监理。三是抓好科技计划项目验收(鉴定)。一方面要求组织项目单位按时签订项目合同(任务)书,并实现100%签订率;另一方面,及时做好项目的验收(鉴定)工作,确保科技成果产出率得到大幅度提高。四是争取政府加大财政科技的投入。将在其他部门列支的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合并到科技专项资金中来,真正达到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2%的要求。 (二)推进科技能力和环境建设。一是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奖励大会。以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奖励大会为契机,修改完善《九江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》等科技创新政策,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,健全和完善科技政策激励机制,表彰一批科技创新先进典型,营造有利于鼓励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良好氛围。二是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。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,出台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措施,创新金融服务科技的方式和途径,开展知识产权质押、科技担保贷款等创新性融资试点,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保证,进一步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。三是做好科技进步县(市)考核准备工作。做好科技部对2013-2014年度科技进步县(市)的考核准备工作,组织县(市、区)对照考核指标要求,早做准备、抓好落实,确保13个县(市、区)全部通过科技进步县(市)考核,1/3的县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牌子,力争九江市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市,为我市科技创新和区域科技进步创造一个良好环境。 (三)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及企业发展。一是加快培育高新技术开发区。制定关于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,落实促进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,推动高新区建设。积极培育1家省级以上高新区,力争2-3年内达到国家级高新区,力争实现国家级高新区零的突破。二是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。提升有机硅、玻纤及复合材料、船舶先进制造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绿色光电、精细化工、移动通信等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创新能力,促进产业升级,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。三是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。通过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奖励、知识产权、科技孵化器建设等激励政策,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、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,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,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。四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。以高新技术园区、产业化基地为载体,以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为抓手,在全市十大产业集群和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,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重点项目10个,新增各类科技园区、基地 2个,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900亿元以上,增加值220亿元以上。 (四)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。一是启动市县共建科技创新试验园试点。与湖口县政府对接,建立部门与县(市、区)协作机制,在湖口县工业园设立“市县共建科技创新试验园”,派人进驻工业园区,帮助园区争取政策、项目和资金,引进科技人才,培育科技企业,推动创新发展产业升级,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,打造科技创新阵地。二是加快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。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,大力支持企业组建技术研发中心、重点实验室或实验基地,鼓励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,引导企业成为研发投入、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,新增市级及以上研发平台5家,组建技术创新产业战略盟2家。三是加快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建设。以各类科技园区为重点,鼓励支持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各类孵化器,力争培育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 2家。四是加大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。整合创新资源,着力打造服务全社会、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,开通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管理系统,建立科技人才、科技计划项目等储备库,完成科技企业、科技成果、科技专家和大型仪器设备资源信息的收集和录入。 (五)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。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。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,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政策措施,促进科技成果向实现生产力转化,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中的项目筛选培育、利益共享、诚信管理、长效合作、中介服务等机制,激励本地院校所和外地的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。二是深化产学研和科技成果对接。围绕九江“四大千亿”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,开展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对接活动,建立政府搭建平台、院校所提供成果和企业负责转化的“三位一体”科技对接机制,面向企业征集有效技术需要200项,面向市内外科研院所、高校征集到可转化科技创新成果400项,成功对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合作项目100项以上。 (六)推进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。一是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。制定市级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,设立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,在研发经费等方面给予科技人才支持。二是制定科技人才认定标准和程序。对科技人才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情况,要跟踪管理,并组织验收或鉴定,问实施效果,问科技成果产出。三是完善科技人才奖励激励机制。贯彻市委人才强工兴市战略,落实人才奖励政策,用好用活本地科技人才,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,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,新培育和组建科技创新团队5个,引进和培养科技创业创新人才300名以上。 (七)推进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实施。一是做好共青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,积极创建市级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。二是加大专利申请资助力度,制定专利申请授权资助细则,加大专利申请和授权补助,提高我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。二是加大专利项目实施和示范企业的培育,扶持实施一批符合十大产业集群发展、技术领先、市场前景好的发明专利、实用新型专利的产业化项目,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、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。通过完善专利政策引导和考核激励机制,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维权援助体系,加大专利申请和专利产业化扶持力度,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、运用、保护和管理,力争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600件,授权量1700件以上。 (八)推进科技惠民和科技入园。一是实施科技惠民计划和科技富民强县工程,研究制定我市科技惠民计划实施办法,创新科技示范的惠民服务方式,在人口健康领域、生态环境领域、公共安全领域、防灾减灾、公共管理等重点领域,推广应用一批科技惠民技术项目和科技惠民新产品;实施一批科技惠农示范计划项目,组织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及科技服务行动,加大农业新品种、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,抓好农业科技园、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村(户)的建设,新建省级农业科技园1家,有特色产业的科技示范基地、示范乡镇和示范村10个。二是深入推进科技入园服务。通过政策、机构、服务、人才、项目、科技金融和知识产权“七个入园”, 推动政府、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开展合作,实现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签署合作协议100项以上。让全市各类园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高地、科技人才汇集的高地。创新科技入园服务方式,以网络化为重点,以“科技服务平台”网络系统作为科技入园服务工作“窗口”,将科技服务入园工作网络化、数字化、资源共享,提供信息服务5000条,提供咨询服务500次,举办多种内容的科技创新业务培训班,提供培训服务1000人次以上。 九江市科技局 2015年1月20日
|